找到相关内容1032篇,用时248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从自身利益观察 对怨害不应生瞋

    地狱之苦,“因”是我们心中愤怒,愤怒越盛,将来所受地狱之苦就越惨重。   如果随顺内心愤怒而行,将给自己带来极不悦苦果,即在自己识田中种下了将来地狱中受苦种子,等于是用业绳将自己紧紧绑住,...  一、不欲受苦与对他人生嗔相违   如果对怨害生嗔,是因为自己不能忍受痛苦,这实在是自相矛盾,因为:一方面不能忍受现在小苦,一方面却又极力引生无量恶趣大苦业因——嗔恚。因此,应当想“我极其...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瞋心|忍辱|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6/20450825524.html
  • 从推广佛教三学解行以促进人世间和谐

    是我们身、口及主导,只要我们个人能对我们心加以规范和修炼,必能使之为造福世界而用,为人世带来永远和谐。  我们如何使心为世界和谐作用?佛教很早便提出三学修持,戒、定、慧。这三学是我们人人本具...新加坡佛教总会文化部主任、龙山寺住持广品  此次中国佛教协会及中国宗教文化交流协会所主办第一届世界佛教论坛,意义非常重大和负历史使命。重大意义在于它为论坛定了一个主题:和谐世界,从心开始。邀请了...

    广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05839352.html
  • 缘觉乘和十二因缘

    六根,亦渐次具足。但这时胎儿在母腹中只有几个月,虽成六根模型,对外界感觉,只有稍微些感入,作用没有完备,故称为‘六入’,正是人生胚胎时期。   六、触—即出胎后与境界接触,生起感觉,亦即对...声闻和缘觉二小乘,常被称为二乘。声闻乘是依四圣谛之理而起修,而缘觉乘,则是依十二因缘之理而起修,这是二乘不同处。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缘起。这十二缘起是说明人生经过,换句话说,是有情生死流转...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55940475.html
  • 怎样对待上师

    多世转轮圣王。贫女供养一个钱虽然微不足道,但却是竭尽全力,充满真诚,其功德远远超出了百万富翁供佛十个钱,百个钱。大舍,才能大得,对师最大供养,就是弟子身、口。供养,把你罪业身供养上师,换成了佛法身,你是不能再去做杀、盗、淫罪业;把你口供养上师,换成圣人清净之口,你口就不能再妄言、绮语、恶口、两舌等罪业;把你(心)供养上师,你心便换成了本尊大菩提心,就不能再有贪、嗔、痴...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13144183.html
  • 佛法与人类和平

    触对对象时,内心必起反应而领“受”于心。这一内心反应,有自己主观标准,起着合意,不合意,或无所谓领受。合意乐受,即引起爱欲而恋恋不舍。没有得到,一心一去追求。得到了,一心一希望...无我假我)真相。无明或称愚痴,虽似乎重于知识谬误,而实形容知情共同错乱,心意盲目活动。因此,归根结底说,内心根本诤因,是无明──不能觉了自我迷蒙。这是世间不得和平诤因,也是人生不得...

    印顺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3144325.html
  • 十波罗蜜与十一种功德

    能异中求同,事情已经遇到了,要知道如何解决,如何妥协。  修慈心作─得十一种功德。这十一种功德是说我们做慈心作好处,同时它也是在提醒我们,如果我们没有看到这十一种现象的话,它提醒我们可能做得不够...。6.不见恶梦:在梦中不容易做恶梦。7.不受火器、刀杖、毒害。8.速疾入于心定:是不是很快能够收摄我们心进入三摩地,如果我们心不能够很快收摄,那可能在提醒我们自己在慈心作上做得不够好。9....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5345716.html
  • 与善友谈佛教与科学,自然与超自然

    首先,您是否同意,科学是建立在认识论上,所有科学知识都是由人去认知、认可。换句话说,离开了眼、耳、鼻、舌、身、感官,科学便无从谈起。因此,科学即是唯识学。  佛教唯识论,即万法唯识,八识唯心...,这就是科学力量。”  电话从一念设想到广泛应用,都是人类智慧体现,是人们不断认识自然,为己所用过程。这一过程,归根结底还是眼、耳、鼻、舌、身、、末那、阿赖耶这八识作用过程。就是说是人类追求...

    明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13446761.html
  • 密宗理论之依据

    与具有宗教性信仰净土宗,才能流布不息。以此证之于现代趋势和事实,却甚为相似。   密宗三密中身密   密宗所谓“三密”,就是身、口、三重内涵秘密。所谓身密,归纳起来,应有两种意义:(1)...无论东密与藏密所标榜历史渊源如何久远,但它佛学和修法理论完整体系,虽自释迦过后八九百年间无著、世亲两兄弟完成“唯识”法相学后,为密宗修法,建立了一套完整精详理论,但根据“唯识”与“般若中观...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32147029.html
  • 对佛教制度误解

    少数人主持佛教。主持顶好是出家人,既没有家庭负担,又不做其他种种工作,可以一心一修行,一心一弘扬佛法。佛教要存在这个世界,一定要有这种人来推动他,所以从来就有此出家制度。  出家功德大吗?当然大,...核心份子,是推动佛教主体,不婚嫁,西洋宗教也有这样制度。有许多科学哲学家,为了学业,守独身主义,不为家庭琐事所累,而去为科学,哲学努力。佛教出家制,也就是摆脱世界欲累,而专心一为佛法。所以出家...

    印顺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4447599.html
  • 菩萨戒简介

    则功成德现。如《释门归敬仪》卷上说:摄律仪戒能断舍诸恶,为法身之因。  摄善法戒:又称受善法戒、摄持一切菩萨道戒。为修习一切善法、圆满菩提所修律仪戒,是修善门,以修身、口、善业回向无上菩提,如常...  菩萨戒是大乘菩萨所受持戒律,又称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是属于七众戒以外别解脱戒。其特色涵盖了七众戒,而又超胜一切戒。因此,凡是发菩提心佛弟子,不论出家、在家,皆可受持。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50648610.html